2015/09/26

如何提升幼兒的聯想力?

如何提升幼兒的聯想力?
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彭智華

很多家長希望可以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,其實只要父母適當地引導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連起來,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,就可以讓他們有意識地思考眼前所見到的事物和相關的知識。例如小朋友看到蘋果的時候,讓幼兒想想有甚麼物件亦是圓形或紅色的;聽見雀鳥的叫聲,幼兒會想到甚麼動物也會飛。

當家長向幼兒提出發問時,切勿強迫他們回答或要求一個確實的答案,甚至毋需他們馬上回答問題,因為他們可能還在聯想中。家長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問題,可以隨意地想起甚麼就問甚麼,例如筷子像甚麼物件,甚麼人和學生一樣要穿制服……除了讓他們多思考之外,家長亦可以與子女一起思考和討論,藉此當作親子活動,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。

除了個別發問,家長還可以讓幼兒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問題。對於能力較高的幼兒,父母可以讓他們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;能力普通的小朋友,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;能力相對較弱的,家長可以透過適當地提示和示範來引導他們回答。

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問的問題,甚至可以嘗試問一些有想像和討論空間的問題,好讓子女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。例如父母可以問子女戶外有甚麼東西是圓形的、家裡有甚麼東西是用鐵做的、有甚麼食物是紅色等。反而一些有確實和肯定答案的問題,例如數學題(1加1等於多少),我們一般稱這些問題為「封閉式問題」,由於只有特定答案的問題,其實對提高幼兒的聯想力沒有太大幫助。

事實上,創意聯想是應該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推想,這樣才是訓練幼兒聯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。所以家長們不妨由今天開始,提升幼兒的聯想能力吧!

2014/06/12

如何準備子女升讀小一

如何準備子女升讀小一
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彭智華

幼高學生在暑假後便會升讀小一,進入人生另一新階段,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、教師和同學,全新的規則和學習模式,家長應如何為子女準備呢?

在選校時,家長都會花很多精神時間去了解心儀學校的情況;現在確知孩子將會升讀的學校,可能對於學校校風、教學模式、各學科難度等,需要作出更深入了解,分析孩子將會遇到的情況,讓子女及自己都有足夠心理準備。家長應該跟孩子預告升小一後可能遇見的轉變,包括正面或負面的事情,開學前帶他們到小學校內參觀以熟習環境。

小學環境與流程跟幼稚園畢竟有很多分別,能讓幼兒及早經歷或理解,有助順利適應。例如小學的校舍面積較大、樓層較多,讓孩子熟悉環境有助減低陌生與不安全感,尤其對較缺方向感或需要較頻密去洗手間的孩子尤其重要;班房中設置固定的座位表也是新鮮的,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紀律的考驗。

升小學後需要適應不同時間表和遵守不同規則,上課時間、鐘聲提示、小息安排、排隊集會等培養紀律的元素,都值得家長注意。學習形式上的變化,亦可能由活動教學轉為傳統授課、科目和功課比幼稚園時繁重、上課時沒有玩具、或需自己抄手冊。家長若可跟孩子在暑假期間模擬這些過程,例如在早上穿校服並立正模仿「集隊」、限定孩子在指定時間吃零食、要求較長時間安靜坐好地等候,均會有助他們適應小學生活。另外,小學裡的教師跟幼稚園也有很大分別;幼稚園教師以女性為主,小學教師則男女比例較平均;幼師需穿制服而小學教師則不用;小學有訓導主任或風紀和班長處理學生紀律問題等。

由幼稚園升小學,朋輩間轉變對孩子亦有很大的影響。孩子需面對與相處三年的同學分離,重新面對另一群陌生的同學。小學每班人數大多比幼稚園時多,還有小息時可能與五六年級的學生交往,意味孩子需要有更高層次的社交技巧。家長也可讓孩子知道未來同學間會有行長、班長、風紀隊等崗位,慢慢學習更多元廣闊的人際關係與團體互動。

總而言之,家長先要調校自己的心情,增加自己的正能量,繼而提升子女自理能力和加強子女心理適應。如果孩子出現適應問題,應進行即時情緒輔導,再分析問題前因後果。如未能解決或有疑問,可與其他家長交換意見、主動與班主任和學生輔導主任聯絡,一起找出問題所在,讓孩子愉快學習。

2014/02/20

不耐繁 不耐煩

不耐繁 不耐煩
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彭智華

不乏老師及家長控訴,現在的小朋友性格衝動、專注力不足、做事欠耐性,跟他們說道理或教導他們時,他們更缺乏聆聽的耐性,認為你在嘮叨。在工作方面,很多老闆亦發現新一代員工傾向於省卻打電話而採用微信、whatsapp等通訊工具請病假,令人事管理層感頭痛。在戀愛方面,有些年青一代尚未詳細了解伴侶的背景喜好、觀察分析對方的性格是否適合自己,便輕易選擇和另一半同居。以上事例,絕非鮮有見聞;當上一輩指責下一代不如他們時,也許要先回顧社會上的轉變,以了解他們的行逕。

上一代習慣在不同的節慶如春節、婚宴、壽宴等場合帶上大包小包的禮物恭賀主人家。但年青一代卻往往喜歡化繁為簡,認為折現金錢更為妥當,既可省卻構想買什麼禮物和購買的時間,亦可避免因禮物不合用而造成浪費的情況。在這一代眼中,在節慶中互相送禮物是繁文縟節,不合時宜。從前小朋友在新年期間需倒茶給長輩,說盡恭賀說話,才能逗取利是。現時不少成人認為小朋友不需如此厚禮,對長輩說句「恭喜發財」便能獲得利是,逗利是可算是手到拿來。

除了因心態上的轉變,認為以往的習俗是繁文縟節外,科技的進步亦節省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少程序。以前需要親手寫求職信郵寄到公司;現在用電腦打好一封信後,只需稍微刪減,便可同時電郵到數間公司求職;又例如:從前訂桌吃飯,需親身拿取申請表格辦理,程序既繁瑣,亦令人感到煩厭。但現在,我們只需打電話或在網上進行預約便可以了,著實省時方便。

少了以往的一些生活程序、習俗,雖然為我們的生活減省了不少壓力,亦為我們騰出了不少生活空間。但卻少了充當學習榜樣,教育下一代的機會。適當的禮節能讓小朋友學懂尊重別人、守規有禮;在日常程序中加插等待的時間,能磨練他們的毅力、忍耐及專注能力,亦能讓他們不怕厭煩,花心思、時間審視自己的性格特質,在日後長久的人生道路中,無論是工作或愛情上,也能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
生活程序「不耐.繁」,才能培養「不耐.煩」的態度。

2014/01/23

孩子的專注力

孩子的專注力
總服務統籌 劉可欣

「專注力」無論在遊戲、學習或社交都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,亦因此「專注力」成為父母最關注的話題之一。「我的孩子靜不下來、坐不了很久、常常好像沒有聽到我在跟他說話、上課不專心等等」,都是很多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,亦是他們的擔憂;要瞭解孩子是否真的有專注力不足問題,家長首先要知道甚麼是專注力!

孩子的專注力發展就跟認知發展一樣,有年齡差異;同時亦如同身體發展一樣有個別差異,假若我們以成人的標準要求來衡量孩子,那就不是孩子的問題,而是家長的期望過高了!掌握孩子應有的專注力時間,不但可以減輕家長的憂慮,更可以為孩子提供更適切的活動以保持他的穩定度。

孩子歲數 平均專注時間
8 個月 - 15 個月 < 1 分鐘
16 個月– 19 個月 2-3 分鐘
20個月- 24 個月 3-6 分鐘
25個月- 36 個月 5-8 分鐘
3 歲 – 4 歲 8-10 分鐘
4 歲 – 5 歲 10-15 分鐘
6歲 – 8 歲 15-20 分鐘
9歲 – 12 歲 20-30 分鐘


此外,活動對孩子的吸引力亦是另一影響專注力的關鍵,當孩子對事情有興趣或可參與時 (如有聲音或顏色吸引的遊戲活動),一般專注力會比較持久;而當需要安坐、聆聽學習時,一般專注力會顯得短一點 (約等於孩子的歲數+1分鐘,即如孩子8歲,學習時的專注力大概為9分鐘)。因此在觀察孩子的專注力是否足夠時,可嘗試於孩子精神飽滿時,提供一些他們有興趣的遊戲或活動,例如:玩積木、繪畫、拼圖等 (玩遊戲機或智能手機除外),看他們是否可以不被外來的聲音或影像影響,而能專注於他正在做的事情,如他們的專注時間可達至相對平均時間,則孩子的專注力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;切記不要只著重於孩子在學習時的情況。

然而,每個孩子的先天能力都有差異,如果孩子本身的體能較好、需要的活動量較多時,他們的專注力則相應會比較低。除先天因素外,生活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亦不少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急促,家長們少不免要與孩子一起跟時間競賽,趕往不同地方上課,因而減少了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耐性及專注的時間。同時因科技發達,令孩子受到的刺激亦比較多,例如快速多色彩的智能手機、電腦遊戲、電視遊戲等,當孩子將它們跟眼前的玩具或事物作比較時,玩具便會顯得缺乏吸引力,亦因此很容易會找其他東西來代替。因此,希望培養孩子有好的專注力,家長除了觀察孩子的實際能力外,亦需要花心思製造一個有助培養專注力的環境。

2014/01/18

應否開辦特殊學校給資優學生?

應否開辦特殊學校給資優學生?
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 彭智華

總覽世界,不同範疇的特殊學校遍佈各地,讓患有弱聽、身體殘障、弱視等學童入讀,以滿足他們的特殊需要,他們一般被視為能力較同齡兒童遜色,但另一邊廂,處於能力軸另一頭的資優兒童,同樣是有特殊需要的一群,所以社會上不禁有聲音提出應該開辦特殊學校讓資優學童就讀。

他們認為讓資優學童入讀主流學校,無疑是埋沒了資優兒童的才能。因為就他們的能力而言,學校課程的要求偏低,導致他們大部分時間不需認真動腦筋便能達標,甚至敷衍了事亦能在平常課業或考試中取得好成績。當學習欠缺挑戰性時,他們或許會對學習慢慢失去興趣,繼而喪失學習動力。

這些學者也認為雖然有些資優兒童仍保持著健康的學習心態,希望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,但鑑於主流學校的要求對他們來說相對簡單,即使在學校名列前茅,他們的才能亦未能充分發揮,所以跟隨主流學校的學習進度只會拖慢其發展步伐;相反,若入讀資優特殊學校,他們便能透過交流互相激勵,令其能力更上一層樓。就好比奧林匹克運動會,頂尖健兒之間的競賽,往往能刷新個人的最佳紀錄一樣。

但另一派的學者卻持不同意見,資優兒童的共同點是,雖然能力較同齡孩子優勝,但他們之間卻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。例如:A君的語文能力較出色,但B君則是數學邏輯比語文能力優勝。甚至,他們自己也有可能存在著內在能力差異,例如:某位十二歲資優兒童的數學達中四程度,但中英文水平卻只有中二程度。而且,他們認為入讀資優特殊學校,會剝奪了這些兒童和一般學生相處的機會,無法培養他們關懷及幫助其他人的同理心,亦難以明白遇到困難時,可尋求別人幫助的道理。

衡量各方的利弊後,資優學生入讀主流學校是較適合的決定。因為學校可按照資優兒童能力的不同,作出個別安排。以上述那位十二歲的資優兒童為例,學校可安排他到中四班級上數學課,到中二班級上中英文課,其餘科目可留在原班。除此之外,學校也可安排他們修讀增潤課程以擴闊能力,例如:並非學習程度較深的英文詞彙,而是學習另一種外語之同程度詞彙。最後,學校亦可培訓資優學生成為輔導班小導師。這樣,除了能訓練他們深入淺出講述概念的能力外,也能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精神。

思考應否開辦特殊學校給資優學生這個問題時,我們也許都想得太複雜了,或許我們只需想想,學校是訓練下一代日後融入社會的地方,答案便不言而喻了。

2013/10/22

智能評估需要定期進行嗎?

智能評估需要定期進行嗎?

一般情況下,智能不需要定期檢測,因此一生人大部份只會進行一次。如學童在小學時完成了智能評估,而在中學時成績能夠保持,沒有明顯倒退或欠缺良好學習態度的情況,則毋需再接受評估。另外,如非特殊情況,學童不應在三年再次使用相同的量表來進行評估,以免產生練習效應 (Practice Effect),而令結果不準確。

家長需要留意,智能評估的目的並非讓我們盲目追求IQ之數值,針對性地向學童提供訓練以提升IQ,或會影響學童真正的學習能力及信心;如要有效地協助學童發揮其應有潛能,應藉由智能評估了解其學習能力,就著強弱項提供生活及學業上的訓練,互補不足,提升學習成效。

2013/10/15

智能評估對選校選科有幫助嗎?

智能評估對選校選科有幫助嗎?

如資源許可,家長應在什麼時段為學童安排進行智能評估以配合他們的上學安排。智能評估可避免學童因成績未如理想而造成情緒及行為問題、程度太深或太淺的學校而影響學習態度。以香港韋氏兒童智力量表(第四版) (HK-WISC-IV)為例,此工具有四大範疇(語言理解、知覺推理、工作記憶、處理速度),共10項測驗及4項補充測驗,能協助家長為學童選校選課因它的評估內容與學校課程不謀而合,能反映學童在學業上的強弱項。
  • 語言理解:能否把不同知識歸類(類同)、明白(理解)語言概念及指示、有效地表達(詞彙)。
  • 知覺推理:(寫字時應有的)空間辨別方位(積木),例子如「孔子曰、孔子曰」、非口語理解能力(圖案概念)如應有的適齡社交技巧及「眉頭眼額」、推理能力及數學邏輯(矩陣推理)。
  • 工作記憶:能否有足夠的短暫記憶能力應付需要背誦的知識 (背數)、語音辨別能力(字母數字)。
  • 處理快速:書寫快速(譯碼)、視覺搜尋能力(實用例子如字的筆劃是否少了)(符號檢索)。
從多方面了解學童,故有助他們選擇教學模式及適合程度的學校,也可按照學童的優勢選科。